三、预期建设成效(包括条件与环境、实验队伍、实验教学、体制与管理、示范与辐射、特色等方面内容,应有量化指标) 1、条件与环境 面向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目标的实际需要,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教学设施建设,改善实验中心硬件条件与环境,在“十二五”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和建设力度,满足相关实验课程和实践教学需要。 (1)建设完备的教学设施:进一步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更新实验教学器材设施,购置和研发软件设备,力争三年内使实验设备台套数提升15-20%,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有力条件。 (2)完善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实验教学的开放式管理,加大人力、物力投入,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实验室网络平台的功能,充实网络辅助教学资源(如新增实验指导书、仪器设备使用说明、虚拟实验、学生创新成果、体能训练手段图片和视频等),发挥网络平台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幅度提高网络教学资源使用效率,并为相关院校提供优质教学资源和示范。 (3)加强实验教学资料建设:购置体能训练领域相关的教学参考书、教辅工具、资料、光盘等,按照新的课程体系,组织教师编写出版3-4部校本实验课程教材及实验指导书,为实验教学与科研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撑。 (4)进一步优化实验中心环境:随着学校搬迁新校区,实验室面积扩大,将进一步合理布局实验室功能分区,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合理配置与管理各方面资源,优化育人环境。 2、实验队伍 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和层次,经3-5年努力,建设一支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治学严谨、并富于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实验队伍。 (1)根据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制定实验队伍建设规划,提升实验队伍整体实力和学术水平。包括实验中心学术负责人计划、实验室主任聘任制和师资培养计划,力争3年内引进3-4名专业教师、2名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充实专任教师队伍。 (2)通过启动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资助计划和出国研修计划,以及专业培训和学历教育等途径,全面提升中青年骨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水平,成为本中心教学与科研的中坚力量。中心教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积极参与实验教学改革项目,力争3年内申报获批6项市级以上立项,发表6篇以上教学研究论文,获得1~2项市级以上实验教学成果奖。 (3)大力加强教研室建设,充分发挥教研室在教学团队建设、课程建设和青年教师培养中的作用,提高教学团队的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经过3-5年左右的建设,打造优秀体能训练教学团队。 (4)制定激励政策,有计划地组织教师赴国内外相关院校或专业培训机构进行研修和深造、以及培训和学习交流等,扩宽视野,广泛了解体能训练专业领域前沿知识,进一步提高专业技能教学能力以及科研创新与学术水平。进一步鼓励专任教师到相关产业一线进行学习交流,并通过指导学生教育实习实践,有针对性地要求指导教师进行考察、调研、学习和实践。 3、实验教学 紧密围绕运动训练专业(体能教练方向)培养目标的新要求,深化实验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修订各门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大力加强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以及考试方式的改革,创建以提高素质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能力为核心的新型的课程体系内容。 (1)以专业主干课建设为重点,大力加强校本课程及新开课建设。重点建设5门专业主干课:基础体能训练、功能性体能训练、体能诊断与评估、康复体能训练、专项体能训练。力争经3年左右的建设使其成为本专业特色课程,1-2门课程成为市级精品课。 (2)结合实验中心建设与培养方案改革需要,以立项课题研究的形式,开展教学改革与研究,深化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手段及考试方式的改革研究。 (3)突出专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通过依托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和对专业见习、实习、综合实验课及科研实践等环节进行改革创新,培养学生的教学、科研创新和训练指导等能力。 (4)结合不同专业学生培养目标要求和特点,在打牢体能训练所需的专业理论与技能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岗位和学生就业需求,研发适合不同专业特点的实验项目和教学内容,并拓展知识领域,拓宽选修课程,增强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4、体制与管理 随着学校机构设置的调整,能更有利地促进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使各环节教育教学管理等工作能更高效、合理和协调发展。力争经3年左右的建设,全面提升实验教学、学术研究与服务社会的水平,进一步改进和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为实验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改革计划实施和专业建设目标的实现提供给保障。 (1)采用先进的教学管理理念与方法,创新教学管理模式,建立健全实验室各项规章制度、各类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增强实验教学管理文件的针对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以及各类实验项目基本档案材料等,进一步提高实验教学管理质量。 (2)构建一支结构合理、高效、实干的高水平实验教学管理团队,以更好地适应实验中心建设与发展的需要,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3)探索科学的管理体制,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管理运行机制,并加强对实验教学质量和考核过程的监控,建立实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建立健全考评体系,使实验教学管理纳入规范化、高效化和科学化轨道,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 (4)进一步完善实验教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构建政策引领、制度保证和人才支撑的综合保障体系,全面提高实验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 5、示范与辐射作用 秉承开放性办学理念,发挥校际联动机制,创建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实践教学基地,形成立体式、多元化的教育实习实践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1)充分利用实验中心优质资源服务于社会发展需要,以学生实践活动为载体,密切与各级运动队、各类学校和企业培训机构的联系,与基层单位联合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开创产-学-研教育合作新模式,为人才培养改革创新起到促进作用,并充分发挥实验中心资源优势的辐射作用,促进体能训练对一线优秀运动员的科技服务,推动中小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天津市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实践,使人才培养、科研实践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实现资源最大效益。 (2)充分利用新校区实验中心优质资源和有利条件,承办体能训练相关培训和高水平学术交流活动等,进一步扩大影响,并为国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6、特色 (1)以科学的体能训练、运动康复训练理论为指导,融合了美国、北欧等西方体能强国的实战经验和最新科技的训练技术,并结合国内运动训练实践的特点和实际需要,建设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国内一流的体能训练实验教学中心。在传统力量训练为主的体能实践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积极植入悬吊训练、振动训练、平衡性训练等当前最新的功能训练与核心稳定性训练方法,以及机能诊断与评估、身体动作筛查等科学评价方法,实现了传统训练与现代体能训练的有效对接与整合,不仅增强了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而且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国际化。在实验室功能配置上力求在测试、训练、康复三个核心层面做精做细,充分体现了本中心构架完整、技术领先和高效实用的特点。 (2)建设“数字化体能训练实验教学中心”是本中心“十三五”规划目标和特色。通过数据化平台建设,既能全面提升实验教学中心整体实力和办学层次,又符合当前体能训练实践的实际需求,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体能训练专门人才。 通过数字化体能训练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升级,可将运动科学理论及监控指标与训练实践紧密结合,并科学指导训练。通过自动采集、存储及分析相关数据,可对训练者的身体机能及负荷强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和评估,为制定科学合理的个性化运动处方提供依据。通过数字化体能训练应用平台建设,可以建立学员或运动员的体能训练基础数据库,实现学员体能训练指标的自动化采集及对体能训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实现训练成绩数据库化、成绩评定网络化以及教师指导和答疑的电子化等一系列目标。 (3)满足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需要,通过数字化平台建设,有利于促进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的应用,从而强化学践操作能力,切实提升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能训练实践问题的能力。同时,发挥实验中心资源优势及其辐射作用,促进体能训练对一线优秀运动员的科技指导,以及体能训练方法手段在学校体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中小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天津市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实践。
|